一、揭開碳權的神秘面紗:你該知道的碳權實情與交易要點
1、想像一下,二氧化碳的排放權能被量化、包裝並流通,這就是「碳權」的由來。透過「碳排總量管制」,各國政府實踐碳排減量的承諾,並給予各企業一定的碳排放權利,這就是我們所稱的「碳權」。
2、你可能會問,碳權能夠交易嗎?答案是肯定的。排碳需求高的企業或組織可以透過「購買碳權」來增加碳排放的上限。相反地,如果實際碳排放量低於政府設定的上限,這些企業可以將碳排放的剩餘額度轉換成碳權,並在碳權交易市場上進行「賣出碳權」的交易。
二、碳權交易的運作模式:從京都議定書到現今
在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中,我們見證了全球共同努力對抗氣候變遷的重要里程碑,各國共同訂下溫室氣體減量目標,並且創造了碳排放交易的制度。
這項「彈性減量機制」主要分為兩個部分:
1、賣出未使用的碳排放權:如果國家或企業的碳排放量未達上限,他們可以將未使用的碳排放權售給需要的組織。
(碳權交易圖示)
2、協助他人減少碳排放:藉由投資或技術轉移,幫助其他國家達到碳排減量目標,並以此獲得排放減量權證(CERs)或排放減量單位(ERUs)。
三、什麼是碳權指數-IHS Markit Global Carbon Index
當我們談到追蹤全球碳權價格的「金標指數」,IHS Markit Global Carbon Index絕對能引人矚目。此指數集結了歐洲、美國的主要碳交易所,包括歐盟碳配額(EUA)、加州碳配額(CCA)以及區域溫室氣體倡議(RGGI)。
碳權價格的漲跌,其背後的推手是多方面的。政策因素固然重要,但極端氣候導致的增加發電需求,或是經濟繁榮帶動的更多發電與工業碳排放,都有潛力推升碳權的價格。更別忘了能源市場的影響:當天然氣與原油價格攀升,發電產業可能轉向燃煤發電,進一步提高碳排放,進而推升碳權價格。
四、碳權交易:將成本轉化為動力
碳權交易的精髓在於「外部成本內部化」,透過提高碳排放的成本,引導組織朝向節能與減碳的道路前進。這個概念源於寇斯定理:只要我們清楚界定資源的產權,並在交易成本最小的情況下,市場機制將引導這些資源達到最適合的價格與分配。
因此,當我們限制碳排放的總量與權利,那些需要排放更多碳的組織將在市場上購買碳權。當碳權達到最適價格時,碳排放量也將得到最適的分配。同時,因為需要購買碳權,這些排放量較高的組織的製造成本將上升,進而激發他們想辦法減少碳排放,從而達到減碳的效果。
以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為例,歐盟會為不同產業設定碳排放的上限。如果一家公司的碳排放量低於這個上限,那麼他們可以將多出的部分轉換成碳權,並在市場上進行交易。而那些排放量超過上限的企業,則需要在市場上購買碳權。這種方式被稱為「總量管制」,使得碳排放的成本化為改變的動力,引領企業走向更綠色的未來。
五、如何取得碳權
獲取碳權的途徑有許多種,其過程涉及一系列的步驟,以確保對環境做出實質貢獻。下面是一個基本的流程:
首先,企業或個人需要進行碳排放的評估,這通常涉及專業的碳審計服務。通過碳審計,你可以了解到你的業務或活動產生的碳排放量。在碳審計完成之後,你會獲得一份碳審計報告,這份報告可以用作申請碳權的基礎。
第二步是制定一個碳減排計劃。在這個計劃中,你需要明確指出你將如何減少碳排放。這可能包括改變生產過程、改進能源效率、轉向使用可再生能源等等。
接下來,你需要將你的碳減排計劃提交給碳權認證機構,例如聯合國的清潔發展機制(CDM)或者其他碳標準機構如美國綠色電力合作組織(GPPO)、金標準基金會(GSF)等。這些機構會對你的計劃進行審核,並確定你是否符合碳減排的標準。
一旦你的計劃通過審核,你就可以獲得碳權。
這些碳權將根據你的碳減排計劃中所詳述的減排量來分配。每個碳權代表一噸的二氧化碳排放。此外,這些碳權可以在碳市場上進行買賣,這對於需要達到碳排放限額的企業來說是一種有效的方式。
然而,碳權的獲取並不止於此。在獲得碳權之後,你需要進行持續的碳排放監測和報告,以確保你的碳減排計劃正在有效地執行。如果你的實際碳排放量超過了碳權的數量,那麼你可能需要購買更多的碳權以符合規定。
延伸閱讀:永生碳碳權交易須知
六、台灣碳權交易發展現況
台灣為了氣候變遷的挑戰,2023年初讓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取代了「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」,並且為首次將碳費納入。這一轉變將向年排放量超過2.5萬公噸的287家大型碳排放企業徵收碳費。
然而,這場碳革命並不僅僅在大型企業中進行。每個人都可以透過人為復育森林來參與這場革命。你可以將樹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轉換為碳權,進行交易。
更激動人心的是,台灣證交所計劃在7月設立「台灣碳權交易所」。在這裡,企業可以選擇採用「自願減量」制度,將產品製作過程中未使用完的碳排放權賣出,進一步推動碳排放的減少。